
儿子两岁。
某日,头撞桌角,长一包,大哭一分钟不止…
接下来发生了传统责任与理性责任两种不同的亲子责任思维教育模式:
一,责任客体思维教育的弊端
妈妈走向桌子,大声问:“该死的桌子,谁让你把宝宝撞疼了?看我宝宝哭得多么伤心?”
儿子更加委屈,大哭。
妈妈一边骂桌子,一边用手敲桌子,还不忘用脚踢桌子。
全家人都开始哄儿子好一阵子,拿出各种好吃才把儿子哄开心。
好象我们小时候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父母也的确是这么做的,这就是传统感性责任教育的方法。
如今,我们作为父母孩子还在继续延续这种责任心教育的固有思维与方法…其结果不言而喻,我们在培养一个非理性的责任思维孩子。
当我们孩子碰到问题,我们大人会考虑孩子还很小,不懂事,需要大人“护犊子”保护与呵护,所以就会不分青红皂白首先想到是对方的错,让对方承担,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自己却作为具有优越感的责任评价方,这就是我们说的责任客体思维。
传统的责任客体思维教育方式让孩子学会自私、指责与推卸,让孩子习惯了纵容与矫情!
二,责任主体思维的教育意义
爸爸走向桌子,大声问:“桌子呀,是谁把你撞疼了?哭得这么伤心?”
儿子止哭,泪眼看我。
爸爸抚摸着桌子,冲儿子问: “谁呀?是谁撞疼了桌子?”
“我,爸爸,是我撞的!”
“哦,是你撞的,那还不快向桌子鞠个躬,说对不起!”
儿子含泪向桌子鞠躬并说:“桌子,对不起”。
同样是撞倒桌子,爸爸却用另外一种方法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责任,这种方法这就是责任主体思维法。
什么是责任主体?
简单讲,责任主体就是需要去承担责任的一方。
责任主客体思维对照表:
爸爸与妈妈对于孩子责任教育的区别在于:
责任主体------责任客体-----有错一方
妈妈: 桌子 孩子 桌子
爸爸: 孩子 桌子 孩子
亲爱的爸爸妈妈,为了让孩子未来更加理性,当下我们自己首先要有(理性)责任主客体思维方式,未来小孩才会更加理性地明白啥是责任!
4R4P,让责任教育更加理性!让亲子责商教育费力最小!